由《茱萸》见汪曾祺先生-徐昕越

作者: 来源:香港六宝典免费大全发布时间:2022-07-07浏览次数:1196

由《茱萸》见汪曾祺先生

——读《茱萸小集(汪曾祺别集)》有感


医学技术学院20级卫检3班徐昕越


书刚拿到手时候没有细看,直到有时间坐下来闲翻几页,再好好品味一下这简洁的封面,才发现里面的文章皆出自汪曾祺先生之手。

一直喜欢汪曾祺先生,我想大抵是和第一印象分不开的。初读《端午的鸭蛋》,汪先生在开篇说:“家乡的端午,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。系百索子。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,系在手腕上。丝线是掉色的,洗脸时沾了水,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。做香角子。丝丝缠成小粽子,里头装了香面,一个一个串起来,挂在帐钩上。贴五毒。红纸剪成五毒,贴在门槛上。贴符。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。”当时读来觉得很亲切,想来是江浙人习俗总有些相似之处,而汪先生这简单的描摹又正正戳进我心坎儿里了。

今日得幸,有机会拜读汪先生的这本《小集》,着实是惊喜又满足。

“别集,本来是汪曾祺为老师沈从文的一套书踅摸出的名字,如今用到了他的作品集上。这大概是老头儿生前没想到的。”总序开头就这样吸引人。

品味一番,果然是一如既往的“汪曾祺味儿”,既朴实典雅,又亲切隽永。我曾听有人说:“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‘中国味儿’。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,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,回到民族传统中去。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。”当时读《端午的鸭蛋》时感触并没那么深,但看到集子里选入的几篇小说那散文般的、诗意化的语言,倒是有了几分认同。

汪曾祺先生在原《茱萸集》的题记里说,取“茱萸”一名时确实想到了怀旧的词句,也“有点怀旧的情绪”,“但这和小说的内容没有直接的关联”。不过我想这题目于我倒是有些深意在的;我从未与汪曾祺先生生活的时代有什么直接的交集,但我如今可以通过这本集子里的文字去看那时的故事,好像也隐隐约约地捕捉到了先生的影子。

便献一支茱萸,为我对汪先生的喜爱与敬仰吧。

责任编辑: